开云kaiyun体育-日本足球6-14岁青训体系扎实 中国青训急功近利陷长传依赖困局
“日本足球在6-14岁年龄段的基础训练做得非常扎实,而我们的青训却常常为了开云kaiyun体育短期成绩,过早强调长传冲吊战术。”这一观点引发业内广泛讨论,也再次将中国足球青训的深层次问题摆上台面。
日本青训:体系化培养,技术为王
日本足球的崛起绝非偶然,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,日本足协便制定了长期的青训规划,核心是“技术优先、整体培养”,在6-14岁这一关键阶段,日本青训的核心理念是“控球、传球、跑位”三位一体。
以日本J联赛俱乐部梯队为例,小球员在6-10岁阶段主要接受趣味性训练,通过小型比赛培养球感和团队意识;10-14岁则逐步加入战术理解和技术细化,但绝不鼓励盲目开大脚或依赖身体对抗,日本教练普遍认为,这一阶段的核心目标是“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压力下从容处理球”。
日本校园足球与职业青训体系紧密结合,全国中小学足球联赛(高元宫杯、选手权大会等)每年吸引数万支球队参赛,但比赛胜负并非唯一目标,技术统计和球员成长轨迹同样被纳入评估体系,这种“以赛代练、以练促赛”的模式,确保了球员在青春期前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。
中国青训:成绩导向下的“长传依赖症”
反观中国青训,杨旭指出的“为了成绩就打长传”现象普遍存在,许多基层教练为追求短期比赛成绩,过早让球员采用长传冲吊、高举高打的战术,这种打法虽然能在青少年比赛中凭借身体优势取胜,却严重扼杀了球员的技术发展和战术理解能力。
一位不愿具名的青训教练坦言:“现在很多U12、U14比赛,教练直接要求后卫拿到球就大脚往前开,前锋靠速度‘硬吃’,孩子们连基本的传切配合都没练过,到了成年队怎么可能适应高节奏的现代足球?”
更令人担忧的是,中国青训的选拔机制往往偏向“早熟型”球员,那些身体发育早、力量占优的孩子更容易被选中,而技术细腻但体格偏弱的苗子则被淘汰,这种“拔苗助长”的模式导致中国球员成年后普遍存在“技术天花板”,面对日本、韩国等对手时,脚下技术和比赛阅读能力差距明显。
根源剖析:体系缺失与急功近利
中国青训的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形成,基层教练水平参差不齐,许多教练缺乏系统的培训,甚至自身对现代足球理念的理解有限,青训赛事评价体系扭曲,地方体育局、足协常以“锦标赛成绩”作为政绩考核指标,迫使教练选择“见效快”的战术。
家长的心态也是影响因素,不少家长希望孩子通过足球特长升学或进入职业队,因此更看重短期比赛成绩而非长期发展,这种功利性思维进一步加剧了青训的畸形化。
破局之路:向日本学习什么?
中国足球若想真正提升竞争力,必须从青训体系入手改革。
- 重建6-14岁训练大纲:足协应联合专业机构制定科学的年龄段训练计划,强制要求基层俱乐部减少长传战术占比,增加地面配合和小技术训练。
- 提升教练员素质:扩大与足球发达国家的教练交流,引入日本、欧洲的青训讲师,定期对基层教练进行培训。
- 改革赛事评价标准:青少年比赛应弱化胜负排名,增设“技术评分”“团队配合”等维度,鼓励多元化发展。
- 打通校园与职业通道:借鉴日本模式,推动校园足球与职业梯队衔接,让更多技术型球员有机会脱颖而出。
杨旭的发言无疑戳中了中国足球的痛点,日本足球用30年时间证明了“基础决定高度”的真理,而中国足球若继续沉迷于“捷径思维”,恐将永远徘徊在低水平竞争的泥潭中,唯有放下急功近利的心态,脚踏实地从6-14岁抓起,中国足球的未来才有希望。
评论留言
暂时没有留言!